明升体育m88 > 文艺专栏 > 从文化中找到信仰
2010五月8

从文化中找到信仰

文/蒹葭苍苍

若干年前一部举世闻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男女主角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船体开始下沉,船的一头翘了起来,死亡之翼向甲板上的每个人扑来。人们知道自己马上要沉没在冰冷的海水里,无论怎样挣扎也会无济于事。人们反而更加宁静,在翘起的甲板上,以为天主教父手拿圣经,开始为大众祈祷。人们不约而同的望着教父,齐声朗读教父诵读的内容,并安静地等待死亡,他们镇定、安详的眼神,以及用自己的信仰来面对死亡恐惧的从容,让我至今难忘。我同时想起,爱因斯坦在教堂举办婚礼并不影响他相对论的理论的产生。爱迪生在胸前画个十字,说句“God bless me”也不能阻止伟大的发明。因而,有信仰,或者是宗教信仰,似乎并不影响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现在有时候我会反问我自己,暂且假设2012年真是世界末日,我爬到我家乡的最高峰和我的亲人朋友一起去看沧海桑田时,一起去面对死亡时,我们会信仰什么?我们会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发自灵魂深处的战胜死亡恐惧的文化精神光影?当然,上述示例中的信仰依附着宗教,而本文所探讨的信仰不局限于宗教信仰。

和西方文化一样,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仰望上天的,中国古人敬天,所开创的文化是接近神的真身文化。是一种天、地、人为一体的文化,是整个自然和人类大和谐的文化。从世界史来看,几乎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是信神的。中国是神传文化的中心,因次这个地区又被称作神州。华夏文明之所以长期繁荣、世代传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高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敬天、敬德、修身、爱民等道德理念深植人心。几千年来,我们先贤们用自己对道德素质和自然、宗法秩序的追求和信仰,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沉积了厚重的人文精神。

近代战乱阴影一开始就给国人蒙上了自卑的心理。80年代开始,物质相对的突然丰富更加让民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从中日友好的那个时候开始,日本的电视剧《血凝》,以及高仓健,山口百惠,一些影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人原来也不那么让人觉得面目狰狞,也是很可爱的。后来美国文化的登陆,让人们看到了强大的物质世界,还有好莱坞的性感美女,夏威夷的阳光海滩,还有摇滚金属,再到近几年的韩国流行,趁着中国人“年轻的”时候,一拨一拨地登陆,在这断了代的处女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而在近代以来,文化上的荒芜已让我们没有客观的标准去评价一股又一股风潮了。于是我们试着用传统文化精神解释新东西时,没想到像现代人穿唐装一样别扭不堪,因为我们无法想象用孟子的标准去衡量Lady GaGa。在新思潮面前,我们捉襟见肘,显得如此地无能为力。

我们惊叹于奥运会开幕式的华丽无比,因为它有千位儒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的恢弘气势;我们对世博会中国馆赞赏有加,因为“东方之冠” 奢华厚重的风格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当中国作为一个演员登上世界大舞台时,总会想着把老祖宗的东西搬出来感动世界,而中国近代化或者现代化脚步留下的印记,总是无法让人印象深刻,并发自内心的震撼。我们万幸,中国有几千年厚重的传统文化,厚重地中国某些人仍然像蛆虫一般在祖宗的“腐体”上觅食,包括很多所谓的学术大师。他们而不能在“腐体”上借助营养,发出新芽。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所建树,被后人仰慕或者津津乐道。世博会上,丹麦将自己的国宝美人鱼千辛万苦搬到了中国,让我们觉得现代丹麦是如此浪漫与温和,如此地富有人文气息,如此地包容。试问,中国有人敢将华表搬到外国展览吗?

其实我一直都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近代化,因为仅仅生产力上的近代化或者现代化,让这个民族无比的空虚和寂寞。马克思哲学来到中国,随着它的逐渐完善,唯物辩证法确实是个好的哲学方法,可以作为基本理论依据来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世界是多样的,思潮也是多样的,我们放弃其它的价值观念来作为文化发展的评判标准,将坐井观天,最终无益于文化的发展。由于缺少了系统的参照,任何独立的哲学都会发展的变得狭隘,以至最后淡出历史。

我时常反问自己为何喜欢写诗。我们似乎在追求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或为生计奔波,或终夜网谈,或昼夜麻将,或是沉浮于股海,有很少人关心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我们的心灵却一点点荒芜。我终究是个凡夫俗子,无法振臂高呼,无法兼济天下,因而只能用一支秃笔,几卷残书,用现代的方式去扣问自己的心灵,尽管这道路布满荆棘,并且我收获颇微。时常也和人讨论中国文学,但我们发现,似乎当今中国很多作家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良心和声音,他们很些人见面话题打开便是通过“你那本书买了多少版税”诸如此类的句子,而不是“你的那本书离灵魂深处还有多远”。

中国人需要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信仰了!

人类的文化与信仰是相伴而行的,当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划过文化的星空时,无不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在西方继巴比伦文化;希腊文化之后的希伯莱文化自始自终都是信仰与之相伴的,或者说希伯莱文化就是一种信仰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影响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治、法律、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细节。

而信仰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中国文化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强调“悟”的过程,而后人由于对物的追寻,“用”的执着,自然失去了信念层面上的“悟”的内容,因而后人对文化的承接则接受的是定性的观念,那些定性的观念则成为约束于人,规范于人的清规戒律,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无形绳索,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文化已潜移默化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一代又一代人们生活的骨子里,就象遗传基因一样让人们劣根纵横,丑陋无比。

人隶属于自然,也隶属于社会,观察人隶属于自然的状态,却看到人依附于社会,分析人隶属于社会时却看到的是人有自由性,人有分辨力,选择性,这更是人与其它社会性动物不一样的原因(如蜜蜂、白蚁等),在圣经创世纪的伊甸园里有这样一段预言似的故事,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原始父母,亚当和夏娃,他们原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善恶果树上的果子,于是他们睁开了眼睛,各自都看到了自己赤裸着身子,于是他们只得用无花果树叶编了裙子把身子围起来。这便是人类“分辨力”的产生,正是“分辨力”的产生让自己失去了本真,人类才从本真走向恶行。这个预言似的故事阐述人类分辨力的产生就是人类的原罪。

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我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分辨力,这种分辨力让我们变得势利和圆滑,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无限地模糊化。我们做了一些违反伦理与原则的事后,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一种“赎罪”的心理。一位记者采访幼儿园的小朋友,问他的理想是什么。3岁小朋友回答他要当一个大官,因为那样可以收很多很多钱,可以有很大的权利,得到很多人的尊重与仰慕。我们不能只是说家庭的影响让这个孩子有不健康的心理,而真正的症结在于社会。社会扭曲的价值观让很多人产生了类似扭曲的心态。如果现在有一种分辨力占据了社会价值的主流,即吃了禁果一定会受到严厉地惩罚,没有无花果树叶可以遮挡自己的丑恶,那么社会价值观将被重新构建。

我们特有的分辨力同时让我们失去了天真,就像上文中的小孩子一样。我们不会像天主教徒一样相信上帝可以拯救人类,只相信金钱和权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作为法定假日。庆幸我们开始重视传统与原始的信仰了,尽管它是传统和朴素的。以清明节为例,它其实是生者对死者的信仰。生者相信,先祖们的灵魂会在春天感悟到后代们对其的敬仰和尊重;也相信,先祖们会保佑后代子孙们幸福安康。本质上,清明节是联系生者与死者的纽带,也是我们反思死亡与希望的时刻。而这个时候,能够唤起我们这种意识的本质在于,生者有一种朴素的信仰,哪怕它是唯物还是唯心。

并不是所有人在传统节日都会用这种信仰静下心感悟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或是哀思,或是怀念,或是对未来的憧憬。相反,以清明节为例,某些人却用攀比祭祖的方式将金钱与权力的欲望无情地关注于这种朴素的信仰中。同时,它们毕竟是传统节日,而我们现代中国人,难道需要一直延续古人零零碎碎的信仰?只能“用”的执着,而不能“悟”得透彻?我们就不能以发展的眼光从我们的文化轨迹中或者从文化的近代化或者现代化的过程中找到普世的信仰吗?

如果我们一起面对死亡时,我们无话可说,或者脑海里无法浮现深刻的来自灵魂深处的光影时,那将是我们集体的悲剧。

文章作者:明升体育m88
本文地址:https://www.xiangfei.org/wenhuaxinyang//
版权所有 © 明升体育m88的博文一律为原创,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

樱花美景与民族情结
樱花美景与民族情结

去家乡秭归过了端午节
去家乡秭归过了端午节


九十年不是耄耋,九十年正值风采

2011年的第一篇博文—新年快乐!
2011年的第一篇博文—新年快乐!

2010年中秋最值得去的十大赏月地[转]
2010年中秋最值得去的十大赏月地[转]

6 Responses to “从文化中找到信仰”

  1. #1 蔷薇 回复 | 引用 Post:2010-05-13 02:46

    太深奥

    [回复]

    无名氏 回复:

    附议.

    [回复]

  2. #2 气动山河 回复 | 引用 Post:2010-05-14 17:55

    文不能载道,只能弃墨!

    [回复]

  3. #3 零才 回复 | 引用 Post:2010-05-20 10:15

    飞哥的文章确实不错,多推推吧!

    [回复]

  4. #4 Laguna Beach Jeans 回复 | 引用 Post:2010-05-22 10:04

    写得不错,博主辛苦了,支持下

    [回复]

  5. #5 润物无声 回复 | 引用 Post:2010-05-29 01:03

    我终究是个凡夫俗子,无法振臂高呼,无法兼济天下,因而只能用一支秃笔,几卷残书,用现代的方式去扣问自己的心灵,尽管这道路布满荆棘,并且我收获颇微。

    喜欢这样的文字!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