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三国》,品酒文化
文/蒹葭苍苍 整理
新三国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整个小说,关于酒和饮酒的记载虽不敢说每餐必饮,但说每回必有,总还差不多吧。英雄豪气干云,每每把酒助兴。且看几个著名的饮酒场面,便可知一二。
最忠义的酒-桃源把酒三结义
《三国》开头,刘关张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在桃园宣誓结义。祭罢天地,在园里痛饮一醉。这一醉,兄弟三人从此生死同心;这一醉,演绎出天地间最令人称赞的忠义豪情。醉罢,就一齐建功立业去了。
最动魄的酒-青梅煮酒论英雄
明升体育m88 刘备在许昌时,为防曹谋害,每日在花园种菜。忽被曹操叫去喝酒。二人饮酒至半酣,骤雨降至。遂借天上云雨,纵论天下英雄。曹先手指刘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闻言,手中匙箸惊落于地。恰巧一声惊雷,刘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掩饰失态,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最豪迈的酒-关羽温酒斩华雄 [阅读全文…]
对“中国文化被韩国”的几点思考
文/蒹葭苍苍
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开幕在即,这是继我国将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一次关于端午节文化的盛大活动。这段时间一直和屈原故里秭归县县委分管网络的谭科长 就如何利用网络宣传端午节文化和屈原文化进行交流和协商。因为我在网络方面些 许有些特长,同时和屈原又是老乡,因此很想为这一光荣的使命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很荣幸我接下了“www.端午节.cn”这个网站,着手进行规划和改版、优化和推广。注过中韩文化之争的朋友应该记得,“www.端午节.cn”这一域名曾经遭到韩国的抢注,后来又被我们抢回。当我回想起这一历史,又看到最近有关中韩文化之争的相关报道时,禁不住要提笔写点评论。
在被中国媒体泼墨式报道多次后,韩国方面终于做出回应。韩国驻华使馆声明称,对所谓韩国教授声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朝鲜族发明了汉字”等虚假报道表示“深感担忧,并予以关注”。声明指出,这些“中国文化被韩国”的报道,事后经查明大部分均无事实依据。有些报道是把某个人观点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并进行炒作。
我们在哈韩国的美女和帅哥,韩国却在意淫我们的文化。记得前些年,“哈韩”还是一种风尚,但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开始,一场虚拟的文化之争拉开了大幕。媒体早有解释,江陵端午祭的源起虽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关,但与端午节习俗并不相同。它主要是指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也多是韩国才有的神灵,如大关岭山神等。它不过是以端午为时间点,是韩国民众迎送各种农业神的一种信仰活动,虽有儒教祭仪,但巫俗祭仪多是韩民族才有的文化内容。即便韩国民间过端午节,吃的也是艾子糕喝的是薏仁汁,与中国端午习俗也大不相同。 [阅读全文…]
从文化中找到信仰
文/蒹葭苍苍
若干年前一部举世闻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男女主角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船体开始下沉,船的一头翘了起来,死亡之翼向甲板上的每个人扑来。人们知道自己马上要沉没在冰冷的海水里,无论怎样挣扎也会无济于事。人们反而更加宁静,在翘起的甲板上,以为天主教父手拿圣经,开始为大众祈祷。人们不约而同的望着教父,齐声朗读教父诵读的内容,并安静地等待死亡,他们镇定、安详的眼神,以及用自己的信仰来面对死亡恐惧的从容,让我至今难忘。我同时想起,爱因斯坦在教堂举办婚礼并不影响他相对论的理论的产生。爱迪生在胸前画个十字,说句“God bless me”也不能阻止伟大的发明。因而,有信仰,或者是宗教信仰,似乎并不影响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现在有时候我会反问我自己,暂且假设2012年真是世界末日,我爬到我家乡的最高峰和我的亲人朋友一起去看沧海桑田时,一起去面对死亡时,我们会信仰什么?我们会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发自灵魂深处的战胜死亡恐惧的文化精神光影?当然,上述示例中的信仰依附着宗教,而本文所探讨的信仰不局限于宗教信仰。
和西方文化一样,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仰望上天的,中国古人敬天,所开创的文化是接近神的真身文化。是一种天、地、人为一体的文化,是整个自然和人类大和谐的文化。从世界史来看,几乎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是信神的。中国是神传文化的中心,因次这个地区又被称作神州。华夏文明之所以长期繁荣、世代传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高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敬天、敬德、修身、爱民等道德理念深植人心。几千年来,我们先贤们用自己对道德素质和自然、宗法秩序的追求和信仰,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沉积了厚重的人文精神。
近代战乱阴影一开始就给国人蒙上了自卑的心理。80年代开始,物质相对的突然丰富更加让民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从中日友好的那个时候开始,日本的电视剧《血凝》,以及高仓健,山口百惠,一些影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人原来也不那么让人觉得面目狰狞,也是很可爱的。后来美国文化的登陆,让人们看到了强大的物质世界,还有好莱坞的性感美女,夏威夷的阳光海滩,还有摇滚金属,再到近几年的韩国流行,趁着中国人“年轻的”时候,一拨一拨地登陆,在这断了代的处女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而在近代以来,文化上的荒芜已让我们没有客观的标准去评价一股又一股风潮了。于是我们试着用传统文化精神解释新东西时,没想到像现代人穿唐装一样别扭不堪,因为我们无法想象用孟子的标准去衡量Lady GaGa。在新思潮面前,我们捉襟见肘,显得如此地无能为力。
我们惊叹于奥运会开幕式的华丽无比,因为它有千位儒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的恢弘气势;我们对世博会中国馆赞赏有加,因为“东方之冠” 奢华厚重的风格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当中国作为一个演员登上世界大舞台时,总会想着把老祖宗的东西搬出来感动世界,而中国近代化或者现代化脚步留下的印记,总是无法让人印象深刻,并发自内心的震撼。我们万幸,中国有几千年厚重的传统文化,厚重地中国某些人仍然像蛆虫一般在祖宗的“腐体”上觅食,包括很多所谓的学术大师。他们而不能在“腐体”上借助营养,发出新芽。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所建树,被后人仰慕或者津津乐道。世博会上,丹麦将自己的国宝美人鱼千辛万苦搬到了中国,让我们觉得现代丹麦是如此浪漫与温和,如此地富有人文气息,如此地包容。试问,中国有人敢将华表搬到外国展览吗?
其实我一直都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近代化,因为仅仅生产力上的近代化或者现代化,让这个民族无比的空虚和寂寞。马克思哲学来到中国,随着它的逐渐完善,唯物辩证法确实是个好的哲学方法,可以作为基本理论依据来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世界是多样的,思潮也是多样的,我们放弃其它的价值观念来作为文化发展的评判标准,将坐井观天,最终无益于文化的发展。由于缺少了系统的参照,任何独立的哲学都会发展的变得狭隘,以至最后淡出历史。
我时常反问自己为何喜欢写诗。我们似乎在追求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或为生计奔波,或终夜网谈,或昼夜麻将,或是沉浮于股海,有很少人关心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我们的心灵却一点点荒芜。我终究是个凡夫俗子,无法振臂高呼,无法兼济天下,因而只能用一支秃笔,几卷残书,用现代的方式去扣问自己的心灵,尽管这道路布满荆棘,并且我收获颇微。时常也和人讨论中国文学,但我们发现,似乎当今中国很多作家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良心和声音,他们很些人见面话题打开便是通过“你那本书买了多少版税”诸如此类的句子,而不是“你的那本书离灵魂深处还有多远”。
中国人需要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信仰了!
人类的文化与信仰是相伴而行的,当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划过文化的星空时,无不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在西方继巴比伦文化;希腊文化之后的希伯莱文化自始自终都是信仰与之相伴的,或者说希伯莱文化就是一种信仰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影响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治、法律、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细节。 [阅读全文…]
和张贤翼老诗人论诗
———代为访张贤翼老师记
文/蒹葭苍苍
两株梅花,几行兰草,张老师的家居住在望洲岗一个恬静的小山丘旁。如果我要去的主人家铺着红地毯,我是不会轻易去的,因为这种情况,你会感觉到一种物质对心性的压抑。张老师家没有地毯,却有小鸟啁啾、杜鹃盛开,新鲜的空气正如张老师诗那般清新与自然。
我冒昧来访,张老师笑脸相迎。一位80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睿智的目光和活跃的思维让我惊叹不已。原来这便是诗歌的魔力。
但我最为欣喜的是,出过数本高质量诗集的老师在诗歌创作观点上竟然和我们年轻人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同时老师谦虚随和,因而我和他交流时竟敢如此地班门弄斧。
任何艺术创作难免要遵循艺术的哲学,即美学。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诗歌是最后成熟的一门艺术形态,它是在不断调和绘画和音乐的矛盾中完善并发展的。绘画在表现特定画面时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它很难形成一种动态美和跳跃。音乐恰好相反,你似乎很难看到它的静态美,它更能反映创作和心灵的节奏。而诗歌创作者通过韵律等手法使它具有音乐美,同时又通过意象组合和意境来表现特定的画面没美。因而诗歌似乎是一门比绘画和音乐更加“高雅”、更有表现力的艺术门类。
原始社会时,人们总是整日辛苦劳作。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人在早晨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望着远方山上升起的旭日,激动了说了一句:“日出好美!”于是有了文学。傍晚时分,他的朋友对着落日说了一句:“日落也好美!”于是有了思辨和哲学,有人用特殊的符号把这些东西记录了下来,于是有了语言。当然这是形象的说法,但我们知道,语言在形成之初,一直发展到现在,它与物质世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但在现在,某些诗歌理论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诗人就是要打破语言与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一首诗若能有一种凌乱美,错综美,这便是好诗。 [阅读全文…]
2010年春季赏花攻略
文/蒹葭苍苍 整理
气温一天天转暖,屋外的色彩也愈发丰富,也许你的视觉还没完全从冬日的白色中释放,但荷兰库肯霍夫的郁金香上早已洒满了春日的艳阳;上野公园的落樱也已成缤纷之势;普罗旺斯那紫色的薰衣草仿佛在发散爱情的芬芳;而罗平的油菜花海则让人如梦如痴。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花世界,绚烂至极而又稍纵即逝,谁都不想错过这短暂的美好,那我们不妨睁大双眼,深吸一口气,尽情享受这色彩的诱惑,闻香识春去吧!
油菜花期提前一周 婺源旅游正当时
油菜花开时节,是江西婺源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将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 在婺源欣赏油菜花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江岭,由于地势不同的原因,地势低的区域油菜花期便会早一些。需要提醒的是,严田一带的油菜花较其他的区域都开得早。据了解,婺源今年的油菜花期将比以往提前一周左右。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目前当地已经出现订房困难。专家建议,计划出行的朋友应该抓紧时间。
在赏花之余还可以抽身感受一下“小桥流水古人家”——李坑、“春江烟雨一扁舟”——月亮湾、“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等景点的民风民俗。
昆明樱花潮 一场粉红的约会
有“春城”之称的中国昆明,每年春天,到处是各色各样的鲜花盛开怒放,灿若云霞的樱花桃花,更让人惊喜。说起看樱花,人们脑中浮现的必定是日本。其实,樱花已不再是日本的注册商标!在中国有“春城”之称的昆明,每年春天,各色各样的鲜花盛开怒放,繁花似锦,构成一幅天然大花园的瑰丽画卷。 这个时候,气温只有10多度,走在凉凉爽爽的路上,夹道的花儿一路陪伴,感觉非常写意。清早踏着薄雾,随赶早操集会、扭秧歌的硬朗老人上圆通山,满山遍野尽是粉红的花潮,有桃花,还有樱花……一路追寻,发现昆明的樱花树真不少。比较起旅费、酒店住宿等旅游开销,到昆明看樱花,比到日本经济多了。 昆明的樱花比日本早了两至三个星期盛开,因昆明纬度较日本低,暖得早,花也开得早。三月中旬为赏花最佳期。 圆通山是昆明市区内看樱花的最佳地点,她连接圆通动物园,隔邻是历史悠久的圆通寺,游客来到这里就可以耗上一天。
去舟山桃花岛看桃花 [阅读全文…]
樱花美景与民族情结
文/蒹葭苍苍
2010年武大樱花争奇斗艳
又是武大樱花盛开的日子。今年有幸去武汉大学校园观看了争奇斗艳的樱花。
武大的樱花是我见过最美的樱花。每到3、4月,樱花大道和樱园迎来了樱花的盛开季节,百年武大的人文气息在大自然美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和谐与厚重。樱花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
年年岁岁花相似。不光花相似,每年游客看花后的的感慨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有人说,武大樱花,是一种“耻辱”,日侵华的“罪证”,其实樱花只是让我们联想起了屈辱的历史。因而,“樱花美景”与“民族情绪”、“感性”与“理智”每年都会在樱花盛开的时候发生激烈的“碰撞”。 2009年的“和服母女”就是一个代表性事件。今年,我也听到了很多不理性的言论。
其实,樱花本身是无罪的,我们的民族情结让柔弱美丽的樱花承受了太重的的压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武大樱花的来历。
1939年日军当年在武大种下的小日樱花不超过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日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其实这一部分樱花已经早已死去。
现在的樱花树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周恩来总理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了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1989年春,武大园林科从东湖磨山植物园引进云南樱花16株栽植在校医院前公路北侧。1991-1993年,这些樱树共生樱苗近600株。1995年,武大校友、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张朝臣研究出试管樱花,大大缩短了樱花的生长、开花时间,很快受到园林部门的青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