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风筝
《追风筝的人》偏重个人的情节, 以哈桑与阿米尔父子的情谊为主线,这段感情贯穿全文。作者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关于人性的本质与救赎的故事。对阿富汗的深入,人性的探究。无人不为己。追求私利之后要懂得反省与赎罪。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风筝,它代表亲情、爱情、友情,也蕴含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比如善良比如诚实。 [阅读更多…]
跟着习主席学传统文化之文明篇:温故而知新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引经据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应该如何对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引用的古语古训,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贤的智慧,背后的典故、出处皆大有文章。其实在之前的出访、演讲等活动中,他也多次用中国的古语古训表达对文明的看法。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看看习主席如何用古语古训诠释文明,一起跟着主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更多…]
跟曾国藩学用人
曾氏帐下,有各种各样的能人,有文人、武将、谋士,也有兴办洋务的科技人才;有李鸿章这样通过正规科举出身的人才,也有放排工杨载福、愤青鲍超、师爷左宗棠这样的在野人才,还有塔齐布这样“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这些优秀人才都各具个性,甚至性如烈火,桀骜不驯,如果一般人手下有这样千奇百怪的人才,恐怕内部矛盾每天都调节不完。 [阅读更多…]
村上春树:那些心动的语言
村上春树 说: 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间而过。村上春树 说: 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阅读更多…]
我读《易经》随笔(一):气象鼻祖伏羲氏与四象的形成
因为我是国学爱好者,国学五个主要的体系经、史、子、集和蒙学零碎的看了一些,可就是从来没看过《易经》。经笔友和老师的强烈推荐,我最近开始抽时间阅读《易经》了。据说看了这本书,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总起源,它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有三个,伏羲氏演绎八卦 [阅读更多…]
《明亮的星》和济慈的诗
今天看完了一部文艺电影《明亮的星》,影片是一部描述诗人济慈年轻时爱情故事的传记电影,片名《明亮的星》(Bright Star)即来自济慈写给方妮·布朗的一首情诗。我不打算写影评,因为我写影评的前提是片子比较烂,也就是大体上还让人满意的电影我是不会写影评的。本篇博文特别分享影片的几张精美剧照 [阅读更多…]
从《三字经》谈如何学习国学
其实我很早就读过《三字经》,很小就能背其中大部分内容,可是直到最近我才真正去探究《三字经》的精义,终于发现《三字经》是一部非常经典国学导读教材,当然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我和朋友聊天时说道:如果十年前有人给我讲明了《三字经》,我现今在国学领域必有大成。 [阅读更多…]
重读《三字经》随笔(一)
《三字经》开头第一段便是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见这一论题在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性。对于人性是善是恶,先秦诸子百家各持己见,甚至连儒家一派就有三种观点。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孟子的“性善论”基于“四心说”。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说,这“四心”,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和源泉,因而,只要是人,就有“四心”,由此得出结论,人性本善。